
《低温物理学报》

建议学企鹅走路、警惕低温烫伤……关于降雪的

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1月27日11时30分,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Ⅲ级应急响应的命令。在这样的天气里,如何预防疾病发生?如果发生摔跤、皮肤冻伤该如何处理?寒冷的冬季吃什么食物比较养生?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、皮肤科、心血管内科、儿科、中医科等7个学科的专家共同为您送上暴雪、降温健康提示。
建议学企鹅走路,避免摔跤
雨雪天气,道路湿滑,中国科大附一院(安徽省立医院)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徐玮建议,学习企鹅的走路方式,避免摔跤。
“雨雪天气,选一双防滑的鞋子很重要。购买一双鞋底沟纹多,且鞋帮有一定高度的防滑鞋,既有利于防滑,又能保暖;走路步幅尽量小。可以学企鹅走路,小碎步慢慢挪,可以防止摔倒;张开双手行走。双手张开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,万一跌倒可以用手撑着,以免造成髋部骨折;减少户外活动。雨雪天尽量减少出门次数,即便是出行,也有专人陪伴,尽量乘坐汽车,减少步行。”徐玮说。
如果摔倒,应该怎么做呢?徐玮主任建议:一旦预感自己即将跌倒,要赶快下蹲,降低身体的重心,双手扶住身边的东西或紧急撑地,减少摔倒时的冲击力;摔倒后也不要急于起身,应先看看自己身上哪里疼痛,同时大声呼叫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救助;如果您在路上刚好遇到老人跌倒,也不要轻易挪动老人,应先确认周围环境安全,询问老人身体有无明显的疼痛部位,避免对老人造成二次损伤,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,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。
雪天更需要防晒,警惕低温烫伤
中国科大附一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思平指出,大雪降温,可能会给皮肤带来冻疮、冻伤等伤害。
如何预防冻疮?张主任建议: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,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;遇湿冷注意防冻、保暖,防止潮湿,不穿过紧鞋袜;受冻后不宜立即热水浸泡或取火烤烘;冻疮反复发作者,可在入冬前用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局部皮肤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
出现冻伤应尽早处理,要学会以下急救措施:尽快脱离寒冷环境,进入温暖环境后,迅速脱去冷湿或紧缩的衣服和鞋袜,盖上棉被进行保温,给予热饮,吃有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;快速复温,冻伤部位浸泡在38~42℃温水中5-7分钟,使皮肤颜色和感觉恢复正常,复温应缓慢、温和,避免高温热敷。严重冻伤发生时,及时送医院诊治。
大雪低温天气,张主任也特意为大家列出了护肤注意事项:注意保温与保湿。雪天空气干燥、干冷,在日常保养当中应使用一些较温和的补水保湿产品来滋润皮肤;户外活动时,应戴上帽子、围巾、暖耳罩,不仅保暖,还能减少对皮肤的伤害;雪天更需要防晒。雪后,通过雪地的反射,紫外线威力更强,会加重皮肤光老化,对皮肤造成伤害,因此要严格涂抹防晒霜,戴上帽子、口罩等,做好物理防晒;警惕低温烫伤。低温烫伤是指50℃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,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。“使用暖宝宝、热水袋、电热毯、发热鼠标垫等“取暖神器”时,要特别注意,一不小心,我们就可能成为温水里面的青蛙,被舒适的温度,伤害得猝不及防。”张思平说。
低温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,加重心肌缺血
“冰雪降温天气,一定要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。”中国科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马礼坤提醒,低温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,加重心肌缺血,而机体需要抵御寒冷则需要心脏加大工作产生更多的能量,这种供需的不足非常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。研究发现冬季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较夏天增加40%左右。
低温天气,如何防范心血管疾病呢?马礼坤建议,首先要注意保暖,尽量选择轻便、保暖性好的衣物,穿衣时注意保证袖口、领口、下摆适当收紧,减少机体散热;其次,避免暴饮暴食和熬夜,保持三餐规律;最后,适度的锻炼以增强体质,维持肌肉弹性,可以促进心血管的健康。
如果发生心血管疾病,应该怎么做呢?马礼坤说,如果出现突发胸痛、胸闷、气喘、黑懵晕厥等,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,这个时候,需要立刻停止当前活动,原地休息,呼叫120送至就近的医疗中心寻求帮助,切忌自行服用药物。
冬季宜多食温热性质的食物,晨练宜迟不宜早
中医认为“万物皆生于春,长于夏,收于秋,藏于冬,人亦如此”。“冬天寒风凛冽,草木凋零,万物蛰伏,是万物闭藏的季节,人的阳气此时也潜藏于内。因此,冬季应该是养精蓄锐、敛阴护阳的季节。”中国科大附一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金虎认为,冬天养藏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:起居有常,避寒就暖。冬季天寒地冻,阳气内敛、夜间尤甚,人体阳气易被寒邪所伤,过度劳累、过度熬夜,会损伤阳气和气血。故建议早睡晚起,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保护人体阳气还要注意保暖,远离寒气,接近温气,不要让皮肤泄露于风寒之中,尤其是注意脖颈、腰腹、脚和脚踝处的保暖。可穿较厚的棉袜,晚上泡脚可加艾叶等温阳散寒。